|
谈社会大学 |
作者:陶行知 发表日期:2003/02/09 03:55:28 浏览:2481 |
根据国民政府三十二年年鉴的统计有六万大学生,八十四万中学生。再根据这个数目字,平均起来,十万高中毕业生就只有一万能进大学。其余十分之九的高中毕业生、至少九万人,是被摒弃在正规大学之外的。再以年龄计算,应受高等教育失学之人,由十六岁到四十岁这二十几年当中,失学青年以每年十万计,就该有二百万人。这二百万人,应当有高等教育给他们。他们需要,也有能力接受大学教育的。此外,在社会上还有很多的青年,他们也有同样的知识水平准,有同样的接受能力,那么算少点罢,加上一倍罢,就该有四百万人,需要受大学教育。收复区还未列入。这么多人要受高等教育,但正规大学数量不多,无法容纳,且大多数都无力进正规大学。因此,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的确是件大事。国家应对他们负责,社会也应对他们负起责任来。社会大学就是在这种客观要求之下产生的。
要真正把社会大学办起来,真正适应这八百多万人的需要,它的条件就必须“简单”,只有简单才易实行,普遍起来。所谓“简单”的办法,他又包含着三个因素:第一个是要有热心的教授,第二个是要有好学而有大学力的失学青年,第三个要有大学之道。房屋我们是不把它包括在内的,但若没有大学之道,两种人物(学生与教授)是不会联在一道儿的。
孔子是校长兼教授,他的学生有七十二贤,或者“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他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有了这三种东西,简单的大学就办起来了。
苏格拉底,也做校长也做教授,他的学生是雅典青年(柏拉图也是他的学生之一),街头市场就是课堂。他在市场上走来走去,与雅典青年辩问。他的大学之道是“自明”(know themselves)。他是虽有大学之实而不大喜欢承认他有门徒的。
因为他简单就容易行,有了学者做先生,有了学力够的好学的学生,有了大学之道,于是就构成了社会大学。特别是在中国,他是不需要弄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来阻挠大学之发展的,什么洋房哪,基金哪,立案哪……有了这些就不可能顾到这么多的广大青年求学,惟其易行,就容易普遍。
我们这个大学(指社会大学)有热心教授,热情的学生,也有我们的新的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我们没有洋房子,可以借,可以佃;书不够,整个重庆市的图书馆我们都可以去看,朋友的书,彼此之间也可以交换着来读。现在没有基金,将来也不会有基金,一切弄来的款子都花在书籍工具上。开创虽简单,必然跟时间发展而增长,而从社会科学发展到自然科学。
社会大学的创办是独特的,他可以有三种方式出现,都是很方便的。
第一种:重庆社会大学的方式:好学的青年团结起来,自己发起,自己筹备、筹款,自己推董事,选校长,开出聘请教授名单。
第二种:这将在别的地方可被采用,热心的在野在朝的教授团结起来,找好学的学生,自己的朋友,合力创办。
第三种:是社会贤达团结起来,找热心的教授,好学的学生,共同来创办。
三种办法都是可以的。
重庆社会大学,一月一日筹备,一月十五日就开学了。因为他简单,很快就办了起来。他是四个月一个学期,每天四堂课,每堂课四十五分钟,一年三个学期,二年零八个月就可以结业。重庆这里是会继续办下去,别的地方,我们很希望用这种简单的办法广泛办起来,以应这广大青年群的需要。
较场口的事件二月十日发生,听说二月十六日教育部就训令教育局来视察社会大学。三月十九日,教育局来视察,要社大筹基金,履行立案手续,并且有“设备简陋”的批语。“简单”,社大学人是承认的,他的方法就要简单,简单才易行。“陋”就要有一种不同的看法了,《陋室铭》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是作了我们的辩护。有学问的人当教授,好学的青年做学生,又有新的大学之道来贯彻作指针,可以说得是“君子办之,保陋之有”?
究竟以后社会大学前途的估计怎么样呢?
假如政治民主了,政府就一定会顾虑到这一些青年,给他们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办大学来普及这一类的高等教育的。将来还不止是一个社会大学,而遍地都会办起来的。这个计划是已经有了十年,从前未提出来,是因为在那么一个政治的环境里不可能。现在,政协会成功了,而且这一计划也正符合了政协决议中的要求,才试办,其试办出来之方法及经验,可供给政府及社会人士参考,大规模的办起来的。
如果是法西斯政治,这一个学校是不可能存在。所以社会大学之前途,将来是决定于政治是否走上民主之路,或停留在法西斯主义,或真假不明的阶段。
(原载1946年3月30日《民主星期刊》第27期,摘自郭方仑的访问记《陶行知谈社会大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