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地图 搜索引擎
 ☆流动公告:
行知论坛
用户名:
密 码:
游客参观
 
游击区教育
作者:陶行知   发表日期:2003/02/08 19:09:45   浏览:231


游击区教育之目的在用“教育”的手段,增加游击的力量,以粉碎敌人“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阴谋。这“教育”的手段要跟着“游击”而千变万化,我们决不可以把正常的教育方式,刻板的搬到游击区去。“教育”要办成“非教育”,才能在游击区发挥出真正的力量。
所谓“非教育”并不是“非教育”,而是在教育呆子的眼光看来,教育不像教育,所以认为“非教育”,实实在在是千真万真的“真教育”。唯独好像“非教育”而的确是“真教育”,方能存在于游击区而所向无敌。
我不要说得神秘了。这种好像“非教育”而的确是“真教育”要怎样的干呢?
第一,游击教育要把教育变成生活,把生活变成教育,把生活与教育变成战斗,把战斗变成生活与教育。我们要把教育展开到生活所包含之领域,把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第二,我们不能用笼统的眼光来看游击区,即不能用笼统的方法来办游击教育。以地域论,敌伪据点、敌我交界地、游击队大本营、游击后方的生活情形不尽同,即教育之运用不能尽同。我们对于这不同的地域的教育进攻,一方面要有统盘的政策,而另一方面是必定要有特殊的战略与特殊的战术,以适合不同地域的需要而克服各个的困难。
让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谈谈吧:教育在游击后方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唤起老百姓输送力量帮助游击队,而另一方面是把力量向整个大后方输送,增加生产,增加建设,增加全面抗战的力量。游击大本营或游击根据地的教育的主要作用,则在促进老百姓与游击队的了解联系,使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一体,使敌伪据点连不起来,而受到致命的突击。敌我交界地的教育作用,主要的是使“两面人”变成“一心人”,永远向着我,使他们的人数不可能加多而渐渐缩小,使他们的地盘不可能扩大而渐渐缩小,终于完全成为进攻敌伪据点之根据与力量。敌伪据点里的教育作用,主要的在发生对敌不合作与对我通消息的作用,始而达到地失人在,终于成为收复失地时里应外合之力量。
依教育的方式而说,在这些不同的地域里也要灵活的运用。在游击后方的教育,宜以战时学校教育和民众集体教育并重。游击根据地的学校便不能像游击后方那样固定,而有些是要跟着游击队跑,而成为游击学校。民众的集体行动的教育,是要普遍的活跃起来,从这里一直通过敌我交界地而进入敌伪据点,是要把先生的长袍脱下,变成不像先生的样子,才能入虎穴探虎子。
游击后方与游击根据地的教育还不难办,难办的是怎样把教育的力量贯彻到敌我交界地和敌伪据点去。这是需要特殊的研究,特殊的训练,特殊的指导,特殊的组织,特殊的技术,才能有很好的效果。
这些都要靠着精深的探讨去发现正确的路线。而且这种探讨的工作是要在游击区里去体验出来,闭门造车怕是不合实际。我在这里所能提出的只是一点个人的意见。我以为要把教育的力量进攻到敌我交界地和敌伪据点去,干教育的人便是十足的老百姓——穿老百姓的衣服,说老百姓的话语,干老百姓的工作,把民族意识和抗战理论贯彻到老百姓的生活里去。有时文字通不过去,就得用私塾里背书的法子把文件背熟,由脑袋子带进去。宋江智取无为军,是运用一位飞针走线的裁缝。吴用智取生辰纲,是借重一位安乐村的闲汉。对,《水浒传》是一本游击师范的教科书,每一人游击先生都要看得透熟。
但是时代不同,抄袭《水浒》也不行,《水浒》暗示我们许多灵活的游击教育法,但要囫囵吞枣的把它呆板的运用,那是会失败的。一位游击教育者之有效训练,似乎要包含这样的内容:㈠三民主义;㈡抗战建国纲领,蒋委员长言论,近代政治组织原理,游击战术,游击武功纪,生活教育理论,再末,《水浒》是必须看。这样,始而学习梁山泊,终于超脱梁山泊,而梁山泊之灵活的教育原则,乃能以新的姿势出现而帮助争取最后胜利之来到。
(原载1940年1月25日《战时教育》第5卷第6期)

(市高级中学谭纯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