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孩子道德生命成长的支点 |
作者:平望中心幼儿园 王小英 发表日期:2008/08/10 02:35:42 浏览:254 |
生活就是一本读不完的活生生的书,它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审美情趣,它是教育教学的源泉,也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也必须在他们自身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生活的观众席”上进行。因为只有源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一、基于生活
生活是人的生命不断充实、丰富、完美和展现的过程。人的道德品质是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生动素材,孩子正是在生活的潜移默化中习得道德规范,逐渐养成自身的道德品质。因此,孩子现实生活是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的基础、前提和根本。
在开展《星期天不休息的人》这一活动时,我没有对孩子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以孩子的现实生活为教学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引导孩子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着眼,怀着真挚的感情去观察生活。我先与孩子一起随意说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需要涉及哪些东西,以此来引发、唤起孩子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然后我请孩子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去观察、去调查我们周围有哪些人星期天仍旧在辛勤工作,他们在干些什么。最后,我才请孩子介绍自己一天的生活中有哪些人在为自己服务,有哪些人星期天也是不休息的,那些不休息的人在忙些什么等。由于话题是基于孩子生活的,是他们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的,在讲述时,孩子们的情绪特别高涨,他们兴高采烈地诉说着自己的发现,有的说:“交警叔叔还在马路上指挥交通。”有的说:“超市里的营业员在忙着整理物品。”还有的说:“医生们也不休息,他们帮病人看病。”……在交流中,我还注重同伴间的互相启迪、互相补充,让孩子们从自己所思所感、所欲所求的生活事件中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从事各种服务的劳动者,是他们的劳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轻松自然,又能使孩子学会思考,促进他们智慧的发展,更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真、善、美的心灵。
二、体验生活
现实社会领域中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内容是孩子现实生活原型的再现,是经过浓缩、精选之后的“生活事件”,为此,我认为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孩子“再生活”是教学的关键。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所以,作为教师要为孩子尽可能地创设适宜的“再生活”的条件和情境,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进行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生活”,让孩子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自己对社会的关心,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良好的道德情感。
例如,在开展《秋游》这一主题时,“体验生活”成为我教学的主线。我先组织孩子走进田野,去观察农民伯伯割稻的场景,分享农民丰收的喜悦之情,。接着,我请孩子参与劳动,帮助农民拾稻穗。这一系列活动结束后,我再组织孩子畅所欲言,交流自己参与劳动的体验,介绍“生活体验”的酸甜苦辣。整个活动中,没有一句空洞的说教、抽象的灌输,孩子们只是在欣赏、参与的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感受农民劳动的辛苦,知道粮食中浸透着农民辛勤的汗水,懂得粮食是来之不易的,从而帮助孩子从小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可见,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习,那活动就失失去了生命力。我们应利用生活这一广阔的课堂,去追寻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孩子从生活的怀抱中汲取甘甜的乳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提升活动
从孩子的生活经验中来,到孩子的生活情境中去,是品德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我们开展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让孩子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用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
在开展《乘车》这一活动中,我为孩子创设了“回归生活”的平台,在角色游戏中开设以“汽车站”,让孩子们进行模拟表演,引导他们学着乘车、购票,尝试着“真生活”。在表演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一些乘车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掌握了一些礼貌交往的常识,还懂得乘车时要学会谦让,学会给年老体弱者、残孕者主动让座,从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我们的生活永远是孩子道德生命自由成长的支点,是孩子道德生命自由成长最肥沃、最鲜活的土壤,我们的品德教育之树只有以孩子的生活为支点,只是根植于生活这片沃土中,才能茁壮成长,万古长青。
|
|
|
|